今天是
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打印 中国天气首页 生活 旅游 繁體中文
中国天气网>广西 > 广西首页 > 天气新闻

如何破解南方供暖"冰"局

【字体:   2013-01-16 15:33:51   来源: 新华时政  

南方供暖,怎么才能可行?

南方图景:分散式采暖与新能源

杨利民认为,南方得采用适合南方特点的分布式采暖。

据统计,武汉目前以热电厂为热源的集中供热为主,另有部分燃气空调、地源热泵供热,还有约6万户居民安装了分户式采暖系统。据报道,在南通一些小区,采用了污水源热泵(以城市污水作为冷热源的一项制冷制暖新技术),或地源热泵(利用地球所储藏的太阳能资源作为冷热源进行能量转换的能源技术)集中供暖。

江亿认为,南方冬季温度不是很低,非常适合采用各类热泵技术供暖,这些技术适合分户或分栋的分散供暖方式。他认为,这一方面节省能源,他称,分散供暖,每平方米每冬季只需5公斤标准煤,是大规模集中供暖所耗能源的一半。另外用户经济负担也更节省,以100平米住宅为例,采用空调热泵方式,每冬季约需600元;燃气壁挂炉,每冬天1000元;集中供热,每冬季1500元。

中国合同能源管理网总裁萧评,看好新能源的应用。“你能想象,一栋建筑的玻璃幕墙可以建筑提供电力和保暖吗?”江亿说,北方集中供暖本身存在较大沉疴。根据大量实测,北方集中供暖导致的“过量供热”造成相当于总供热量15%—30%的热损失。

在北方,早在十年前就启动了“供热改革”,实行供热量可调节,把按面积收费改为按供热量收。但由于技术、体制、机制诸多原因,“热改”成了“比房改还困难的改革”。萧评乐观估计,也许再过10年,南方的冬季采暖效果将超过北方,到时候,北方兴许会反过来向南方学习。

南方供暖,不妨从新建小区试起

近日,大范围雨雪天气袭击贵州、湖南、广西、江西等地,“南方要不要送温暖”成为网上网下关注的热点。“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”,是捍卫传统供暖“红线”,还是推动供暖“福利”南下,一时难有定论。身处南方的记者觉得,不妨先从新建小区试起,让各方从实践中得出结论。

集中供暖作为一种大规模、系统化的公共服务,涉及规划、技术、人才等方方面面,南方地区原来城市规划建设中没有考虑集中采暖设施建设,实施供暖的工程投资相较北方而言要大得多。此外,一些专家担忧,供暖还可能涉及我国能源“红线”,不应仓促上马。

专家对于集中供暖的谨慎,对有关部门而言,也是一种善意的提醒。但是,面对民众的供暖呼声,也不能“听之任之”。所以,可考虑鼓励在一些新建小区,利用地热、天然气、热电联产等多元化热源,通过分散式集中供热,试水“南方供暖”。

相比北方的大面积集中供暖,新建小区内的分散式集中供暖所需能耗较小,同时,这种企业运作的供暖方式,不会给公共财政增加负担。如果集中供暖效果理想,政府部门可在此基础上给予支持,为下一步开展区域性集中供暖创造条件。

南方集中供暖:让数据说话

这注定是一个复杂而棘手的事,它不是一两位专家提些建议、有关部门出台几条举措,很快就能落实见效的。这里面有待论证的东西很多。它不仅会直接影响小半个中国、千万百姓的利益,甚至会间接影响全国百姓的利益。所以,需要周密、严格论证。在充分论证、听取多方意见之前,别急着拍板,避免草率决策、漏洞百出、贻笑大方的尴尬与遗憾。

在尚未论证清楚、账目还没算明白之前,先别急着下结论。这么一件大事,慎重从事并不是推卸责任。同时,慎重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拖延。现实中,南方部分“非富即贵”小区已然在享受集中供暖的惬意,这样的新闻报道出来后,可能会让公众多了一层“贫富有别、冷暖不同”的公平焦虑。因此,加快试点,论证过程放在桌面上讨论,让百姓知情建言献策,我们后面的路才会走得更顺畅。

南方供暖需仔细算账 最佳路径是因地制宜

新年伊始,寒冷冰冻天气席卷我国南方,南方实现集中供暖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。其实,随着南方迎来新一轮大范围雨雪,关于南方应不应该供暖异议已经不大,关键是如何供暖。需要算算经济账、资源账和民生账,探一探南方实现供暖的最佳路径。

王珏林指出,现在南方实行集中供暖还存在三大难题。一是经济问题,比如补贴难,集中供暖带有惠民性质,对于南方的地方政府而言,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;二是资源紧张,现在南方的电力、北方的燃煤都比较紧张,全国都实行集中供暖将会让资源更加紧张;三是设施问题,集中供暖需要大面积的设施建设,对于南方既有建筑而言,还没有供暖配套,这是一项庞大的改造工程。

收藏此页】 【打印

相关新闻

专家聊天气 更多

大寒阴冷且多雨雾 广西大部阴雨中迎新年

大寒阴冷且多雨雾 广西大部阴雨中迎新年

未来七天,包括春节期间(1月21-27日),我区以阴冷天气为主,初一、初二受中等偏强冷空气影响,阴冷有小雨,各地气温下降4~6℃局地8℃以上,初三、初四天气转好,部分地区可见阳光,初五、初六有雨雾天气。
关于我们- 联系我们- 帮助- 人员招聘- 客服中心- 版权声明- 网站律师- 网站地图- 商务合作- 广告服务- 手机版

客服邮箱:service@weather.com.cn 广告服务:010-58991910
Copyright©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(2008-2024)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
制作维护: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、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
郑重声明:中国天气网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

京ICP证010385-2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-2005005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