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
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打印 中国天气首页 生活 旅游 繁體中文
天气预报 北京 上海 广州 武汉 重庆 西安 福州 杭州
全国>广西 > 广西首页 > 生活健身 > 生活天气

2月正值冬春交替之际 收好这份健康提示

【字体:   2025-02-04 08:38:01   来源: 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 

2月正值冬春交替之际,广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您,既要注意防范呼吸道和肠道等传染病,也要注意防范食源性疾病、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等相关健康问题。

一、呼吸道传染病

当前处于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,加之春节期间人员流动性显著增加,呼吸道传染病感染风险增高,需注意防范流感、新冠病毒感染、鼻病毒、肺炎支原体等呼吸道传染病。

预防措施:

1.主动接种疫苗。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,尤其是儿童、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性疾患的人群,应尽早开展新冠、流感、肺炎球菌等疫苗接种。

2.加强个人防护。建议佩戴口罩,避免接触有呼吸道症状患者,尽量少去人群密集、相对封闭的公共场所。

3.倡导健康生活方式。健康饮食,戒烟限酒,规律作息,保证充足睡眠,根据自身状况适度运动。

4.保持良好卫生习惯。养成勤洗手、常通风、少聚集、保持社交距离、注意咳嗽礼仪等良好个人卫生习惯。

二、诺如病毒所致感染性腹泻病

近期广西诺如病毒所致感染性腹泻病呈波动上升趋势,需加强防范。诺如病毒主要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或水、患者排泄物、以及被污染的物体表面、环境等感染。常见症状主要为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等。

预防措施:

1.注意饮食饮水卫生。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,不吃生冷不洁食物,生熟食品要分开;不饮用生水或被污染的水源水,饮用水用具要定期消毒。

2.保持环境卫生。地面或者物体被患者呕吐物或排泄物污染后,应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开展清理工作,同时使用含氯消毒剂对患者的呕吐物和排泄物进行消毒处理,处理后应清洁双手。

3.注意个人卫生。勤洗手;打喷嚏或咳嗽时,使用手帕或纸巾轻掩口鼻,避免直接用手接触。

三、食源性疾病

春节期间,各类宴席、聚会聚餐等活动激增、食品种类繁多,是食源性疾病高发、易发时段。

预防措施:

1.养成良好卫生习惯。在外就餐选择证照齐全、环境整洁的餐厅;不吃野味,不吃野生蘑菇,不吃有毒动植物,不吃生食,不吃感官异常的食品。

2.注意饮食卫生。食堂和家庭采购食品要严格把好质量关,购买食材时应选择正规的超市和农贸市场,选择新鲜的食材;肉、禽、蛋类和海制品要彻底煮熟煮透;剩饭剩菜食用前应彻底加热。

3.注意个人卫生。饭前便后、处理垃圾后、加工制作食品前要洗手,定期对餐具进行消毒。

4.及时就诊。一旦发现患病,尽快到附近的医疗机构就诊。

四、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

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是我区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高发期,公众应增强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。

预防措施:

1.注意通风。在室内使用燃煤和燃气热水器时,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,不能紧闭门窗,条件允许时,在室内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。

2.定期检修。定期对燃气灶、燃气热水器等设备进行检修,如发现有破损、锈蚀、漏气等问题时应及时维修处理。

3.及时救治。如发现可疑患者,应迅速将患者移离中毒现场至通风处,松开衣领,注意保暖,密切观察意识状态,同时叫救护车,及时送往医院抢救。

五、春节假期相关健康问题

2月正值新春佳节,各种出行、社交活动增加,公众需要防范交通事故、饮酒过度和消防事故等意外伤害。

预防措施:

1.防范交通事故。遵守交通规则,不超速行驶,不酒后驾车,不闯红灯,不乱穿马路。

2.注意饮酒安全。不空腹、不过量饮酒,不喝来历不明、成分不清的药酒。

3.注意消防安全。遵守各地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,燃放烟花爆竹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,燃放时掌握正确的方法,燃放后及时对现场进行清理,消除安全隐患;儿童不能在没有成人监护的情况下燃放烟花爆竹。

4.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。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,保证充足睡眠,注意个人卫生和膳食均衡,不暴饮暴食,科学锻炼,如出现不适及时就医。


查天气

关注“广西天气”微信公众号

收藏此页】 【打印

专家聊天气 更多

大寒阴冷且多雨雾 广西大部阴雨中迎新年

大寒阴冷且多雨雾 广西大部阴雨中迎新年

未来七天,包括春节期间(1月21-27日),我区以阴冷天气为主,初一、初二受中等偏强冷空气影响,阴冷有小雨,各地气温下降4~6℃局地8℃以上,初三、初四天气转好,部分地区可见阳光,初五、初六有雨雾天气。
关于我们- 联系我们- 帮助- 人员招聘- 客服中心- 版权声明- 网站律师- 网站地图- 商务合作- 广告服务- 手机版

客服邮箱:service@weather.com.cn 广告服务:010-58991910
Copyright©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(2008-2025)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
制作维护: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、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
郑重声明:中国天气网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

京ICP证010385-2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-20050053